如果能回到人生的某一個時間點,我們是否會做出不一樣的選擇?這個關於「如果」的永恆命題,將在非常林奕華2025年的最新藝術實驗《我在那時錯過了你》中,透過五場獨特的講述展演,帶領觀眾進入一個融合愛情故事與量子物理理論的平行宇宙。
多重時空中的愛情敘事
改編自Nick Payne劇作《Constellations》的《我在那時錯過了你》,講述養蜂人羅蘭與物理學家瑪麗安這對性格內向的情侶故事。瑪麗安研究的量子力學與平行宇宙概念不僅是她的專業領域,更成為整部作品敘事結構的隱喻。劇中透過展示兩人關係在不同時空中的各種可能性,探討微小選擇如何導致截然不同的人生軌跡。這種非線性的敘事手法,讓觀眾得以同時體驗愛情的多重面向與可能性。
五重敘事結構的藝術實驗
林奕華大膽地將原著拆解為五場主題各異的講述展演,分別從「她說」、「他說」、「她對他說」、「他對她說」到「她與他的平行對話」五種視角,讓觀眾體驗敘事的多元可能性。這種創新的展演形式打破了傳統戲劇的框架,將劇本分析、讀劇演出與觀眾互動融為一體,使創作過程本身成為展演的核心。觀眾不僅是被動的觀看者,更能主動參與作品的生成過程,共同探索選擇、時間與空間的複雜關係。
與《梁祝》的跨時空對話
這次展演延續了林奕華長期以來對《梁祝》主題的探索,可以視為2014年《梁祝的繼承者們》的平行時空版本。當梁山伯與祝英台化身為現代版的羅蘭與瑪麗安,傳統愛情悲劇中的「遺憾」被賦予了量子物理學的詮釋。這種跨越時空的藝術對話,不僅重新詮釋了經典故事,更為當代觀眾提供了思考愛情與人生的新視角。
講述展演的創新形式
《我在那時錯過了你》採用「講述展演」(lecture performance)的形式,模糊了戲劇演出、學術講座與藝術展覽的界線。林奕華將在現場引導觀眾穿梭於不同敘事層次之間,演員的表演、觀眾的反饋都成為作品不可或缺的部分。這種開放式的創作過程,猶如一間「意念廚房」,讓藝術創作的神秘面紗被揭開,使觀眾得以近距離觀察並參與作品的誕生。
時間、選擇與人生可能性
透過物理學中的平行宇宙理論,這部作品最終指向的是關於人生選擇的哲學思考。如果每個決定都可能創造出不同的現實,那麼我們是否應該為過去的選擇感到懊悔?或許正如劇中所暗示的,生命的價值不在於追求「正確」的選擇,而在於學會接受每個選擇帶來的獨特風景。這種將科學理論與人文思考相結合的深度探討,正是林奕華作品一貫的標誌性特色。
《我在那時錯過了你》不僅是一場藝術展演,更是一次關於時間、記憶與選擇的思想實驗。它邀請觀眾暫時跳出單一現實的框架,在愛情的多重宇宙中,重新思考那些我們曾經錯過的,以及可能錯過的人生可能性。

非常林奕華《我在那時錯過了你》活動資訊
《我在那時錯過了你》-根據Nick Payne 劇作Constellations 發展而成5場與林奕華相約的講述展演
Constellations by Nick Payne (work-in-progress) – 5 Lecture Performances by Edward Lam
地點: 荃灣大會堂展覽館
時間:
A時空:《我在那時錯過了你》「她說版」 | 1/5(四) | 1930-2130 | 導演林奕華和兩位演員路嘉欣、黃人傑呈現女主角單一視角的《我在那時錯過了你》。 |
8/5(四) | 1930-2130 | ||
B時空:《我在那時錯過了你》「他說版」 | 2/5(五) | 1930-2130 | 導演林奕華和兩位演員王宏元、黃人傑呈現男主角單一視角的《我在那時錯過了你》。 |
9/5(五) | 1930-2130 | ||
C時空:《我在那時錯過了你》「她對他說版」 | 3/5(六) | 1930-2130 | 導演林奕華將與兩位演員路嘉欣、王宏元呈現女主角與男主角對話的《我在那時錯過了你》。 |
10/5(六) | 1500-1700 | ||
D時空:《我在那時錯過了你》「他對她說版」 | 4/5(日) | 1500-1700 | 導演林奕華將與兩位演員王宏元、路嘉欣呈現男主角與女主角對話的《我在那時錯過了你》。 |
10/5(六) | 1930-2130 | ||
E時空:《我在那時錯過了你》「她與他的平行對話版」 | 5/5(一) | 1500-1700 | 導演林奕華將與三位演員路嘉欣、王宏元及黃人傑呈現還原全劇文本的《我在那時錯過了你》。 |
11/5(日) | 1500-1700 |
票價: 任何一場單一門票 $200 / 學生長者優惠價 $15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