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日本動畫史上,宮崎駿這個名字已經成為跨越世代的文化象徵。然而這位動畫大師的職業生涯中最引人注目的,或許是他那戲劇性的退休與復出循環。自1986年首次宣布退休以來,宮崎駿已經七次宣告引退,卻總能帶著更令人驚豔的作品重返舞台。這種看似矛盾的職業軌跡,反而成為他創作生命力最真實的寫照。
1986年:首次退休宣言與《龍貓》的誕生
在完成《天空之城》後,43歲的宮崎駿首次提出退休想法。當時正值創作巔峰期的他,出人意料地表示「想在人生的巔峰期引退」。這種在事業高峰急流勇退的宣言,成為後來多次退休模式的開端。

然而這次退休僅維持短短兩年,1988年推出的《龍貓》不僅成為吉卜力工作室的代表作,更獲得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動畫片獎肯定。這部溫暖人心的作品,奠定了宮崎駿在日本動畫界的宗師地位,也預示了他未來退休宣言與創作質量之間的反向關係。
1992-1997年:從《紅豬》到《幽靈公主》的轉型期
完成帶有自傳色彩的《紅豬》後,宮崎駿第二次宣告「我的動畫已經結束了」。這次退休持續五年,期間他參與吉卜力博物館的規劃,並醞釀更具史詩格局的作品。

1997年推出的《幽靈公主》標誌著宮崎駿創作風格的明顯轉變,這部探討人與自然衝突的電影,不僅成為當時日本影史最賣座動畫,更展現了他處理複雜議題的敘事功力。影片的成功也讓他獲得「100年1次的決定,這真的是最後的隱退之作了」這般極具戲劇性的退休宣言。
2001-2004年:奧斯卡榮耀與《千與千尋》傳奇
第三次退休僅維持四年,宮崎駿便帶著《千與千尋》強勢回歸。這部作品不僅橫掃日本票房,更成為首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的非英語電影。

千與千尋
Spirited Away(2001)
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用長達四年時間籌備的精心傑作,是日本首部以全數碼特技效果拍攝的動畫,畫面更傳神更細緻。在日本上映時創下最高票房紀錄,上映四日已達二十億日圓,遠遠超越四年前作品「幽靈公主」。故事講述十歲的荻野千尋與父母在郊遊途中,誤闖入一間位於人間與仙界中的浴場,裡面住滿數以百計的妖怪和神仙,奇幻迷離。千尋之父母因貪吃變成大肥豬,千尋亦被奪去名字成為千,為了拯救他們及尋回自己,千被迫留在不可思議的浴場中做苦工。

在宣布「正式引退來幫助更多吉卜力創作者」後不久,他又於2004年推出《霍爾移動城堡》,這部改編自英國小說的奇幻作品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,並再度入圍奧斯卡。這段時期的宮崎駿已從日本動畫大師躍升為國際級電影作者,他的「退休宣言」也開始受到全球影迷關注。

延伸閱讀:木村拓哉與Studio Ghibli:從《哈爾》到《蒼鷺與少年》的緣分
2008-2013年:從海洋童話到戰爭反思
以「體力的關係,這真的是最後的長篇動畫了」宣告第六次退休前,宮崎駿完成了充滿童趣的《崖上的波妞》。這部改編自安徒生童話的作品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提名,展現了他駕馭不同題材的功力。2013年的《起風了》則是他退休復出循環中風格最為寫實的一部,透過零式戰機設計師堀越二郎的故事,反思戰爭與創作的道德困境。這部作品讓他第七次宣布「這一次真的是正式引退的機會」,並創下日本電影學院獎最年長最佳動畫片獲獎者紀錄。

2023年:《蒼鷺與少年》與未完待續的傳奇
當眾人以為83歲的宮崎駿終於要安享晚年時,他卻帶著《蒼鷺與少年》再次驚豔世界。這部被譽為「人生總結」的作品,不僅在全球創下驚人票房,更為他贏得第二座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。從首次退休到現在,宮崎駿用近四十年的時間證明,對真正的創作者而言,退休或許只是另一種形式的創作準備。正如長期合作夥伴鈴木敏夫所言,宮崎駿可能會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刻,這種永不停歇的創作熱情,正是他所有「退休詐欺」背後最真實的本質。

縱觀宮崎駿七次退休與復出的歷程,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模式:每次宣告引退後的復出作品,往往在藝術成就或商業表現上超越前作。這種通過「退休」來重新審視自我、積蓄創作能量的方式,或許正是這位動畫大師保持創作活力的獨特秘訣。從《龍貓》的溫暖到《蒼鷺與少年》的深邃,宮崎駿的退休史不僅是個人創作歷程的紀錄,更是日本動畫發展的重要縮影。在這個意義上,我們或許應該慶幸,這位大師的退休宣言從來都不是真正的告別。
